Thursday, January 27, 2011

沙漠綠洲青 X 山窟萬佛靈:敦煌八景 Dunhuang Wonders

敦 煌 八 景 詠

蘇履吉(清)

 

兩關遺迹

西界陽關與玉關,
于阗古道迹猶存。
曾看定遠成功返,
已遣匈奴絕塞奔。
此日歌傳三叠曲,
當年地紀萬軍屯。
一方雄控今何苦,
幾度春風許等論。   

 

幹佛靈岩

南山一望曉煙收,
石洞嶺岈景色幽。
古佛莊嚴千變相,
殘碑剝蝕幾經秋。
摩挲銅狄空追憶,
閱曆滄桑任去留。
玉塞原通天竺國,
不須帆海覓瀛州。

危峰東峙

矗立三峰碧漢間,
相看積雪接天山。
朝暾初上高如掌,
暮霭微凝翠若鬓。
是處排空還聳峙,
幾回憑眺欲跻攀。
停車道左頻翹首,
雲白無心出峋間。   

 

黨水北流

黨河分水到十渠,
灌溉端資立夏初。
不使北流常注海,
相期東作各成潴。
一泓新漲波浪淺,
兩星平排樹影疏。
最愛春來饒景色,
寒水解後網鮮魚。

 

月泉曉徹

勝地靈泉徹曉清,
渥窪猶是昔知名。
一灣如月弦初上,
半壁澄波鏡比明。
風卷飛沙終不到,
淵含止水正相生。
竭來亭畔頻遊玩,
吸得茶香自取烹。   

 

古城晚眺

雉堞迷離映夕陽,
城西原是古敦煌。
榛苓已作今時慕,
禾黍誰懷故國傷。
最羨三秋呈霁色,
依然四郡鎮岩疆。
閑來縱目荒郊外,
一陣清風晚稻香。

繡壤春耕

周圍繡壤簇如茵,
翠色平鋪處處新。
南陌風和睛欲遍,
西疇日暖綠初勻。
老農挾杖依田畔,
稚子攜鋤立水濱。
但願長官勤撫字,
豐年屢抿樂吾民。  

 

沙嶺晴鳴

沙州自古是名區,
地似鳴傳信不誣。
雷送余音聽袅袅,
風生細響語喁喁。
如山積滿高千尺,
映日睛烘徹六隅。
巧奪天工賴人力,
聲來能使在斯須。

 

the amazing DunHuang 8 wonders

ranging from natural tracks to historical treasures

click here for 8 Delicacies of DunHuang

兩關遺迹之陽關 (Sun-Pass, Yangguandao)

提起陽關,

人們馬上會想到一首詩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這首傑作,

可謂千古絕句,經配曲吟唱,廣爲流傳。

陽關之西出陽關

 

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

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

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

西漢置關,

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

和玉門關同爲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

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

總是淒涼悲惋,寂寞荒涼。

 

今日的陽關,

不再是王維筆下“西出陽關無故人”淒涼委婉 的代名詞,

陽關一帶已是西北最大的鮮食葡萄基地和

敦煌羅布麻綜合開發中心陽關羅布麻--

敦煌羅布麻綜合開發中心供圖的野生羅布麻生産基地,

陽關葡萄和敦煌羅布麻茶葉聲名遠播。

 

站在烽燧高聳的墩墩山上,

舉目遠視,綠樹蔥蔥,

一派塞上綠洲的好景色。

 

p/s

詩中所謂的三疊

就是《陽關三疊》

又名《陽關曲》、《渭城曲》,

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的七言絕句《送元二使安西》

譜寫的一首著名的藝術歌曲。

目前所見的是一首古琴歌曲

 

陽關故址陽關陽關城

 

兩關遺迹之玉門關 (Jade Gate Pass, Yumen Guan)

玉門關,俗称小方盘城,

位于中國甘肅省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

是中國境内連通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之一,

在漢朝和唐朝兩次建立。

現在的玉門關是唐代玉門關的遺址。

玉門關在中國古代一直是文人墨客的詠嘆之地,

唐代詩人王之渙就曾留下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佳句。

玉門關故址玉門關玉門關城門

 


幹佛靈岩之莫高窟 (Mogao Caves)

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稱千佛洞,

被譽爲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

“東方盧浮宮”,

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

曆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曆代的興建,

形成巨大的規模,

現有洞窟735個,

壁畫4.5萬平方米、

泥質彩塑2415尊,

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

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

 

近代發現的藏經洞,

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

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

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

莫高窟 莫高窟 莫高窟建筑莫高窟 close-up view莫高窟壁畫


危峰東峙之三危山 (SanWei Mountain)

又名卑羽山,

在敦煌市東南25公裏處,綿延60公裏,

主峰在莫高窟對面,

三峰危峙,故名三危。

 

“三危”是史書記載中最早的敦煌地名。

《尚書·舜典》載:“竄三苗于三危”。

早在公元二世紀後半期,

東漢著名學者侯謹在此著書立說。

東晉永和八年(352年),

佛教徒開始在此創建洞窟。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

高僧樂尊經此,

見三危山狀如千佛,始鑿莫高窟。

 

三危山自古以來都是敦煌一處重要的宗教勝地。

三危聖境國模甚大,一

派佛國聖地、道家天宮的景象。

三危山 三危山圣地


黨水北流之敦煌黨河 (River-flow)

五月的敦煌,風景秀麗,景色宜人。

漫步敦煌黨河風情線,

河水潺潺,綠水蕩漾,噴泉舞動。

 

敦煌市按照“引水入城、以水造景、循環利用”的思路,

高起點建成了黨河風情線,

改變了黨河過去河道長期幹涸、垃圾遍布的狀況。

 

如今,

黨河碧波蕩漾,楊柳成蔭,

猶如一條敦煌飛天的五彩飄帶緩緩穿越城區,

成爲敦煌城區一道最靓麗的風景。

黨河風景線黨河之二黨河


月泉曉徹之月牙泉 (Crescent Moon Spring)

古稱“渥窪池”、“沙井”,又名“藥泉”,

自漢朝起即爲敦煌八景之一,

清代後稱“月牙泉”。

 

月牙泉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南5公裏處,

根據1960年的數據,月

牙泉平均水深是4至5米,

最深處達7.5米,

而在後來的40年裏,月牙泉水位逐年下降。

到了1990年代,

月牙泉水面已經大面積萎縮,

月牙泉目前的平均水深是0.9米,

最深處僅爲1.3米。

 

爲此,

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的專家們

已爲月牙泉設計了應急滲水方案。

敦煌市實施的月牙泉應急治理工程

2008年3月初部分投入使用。

泉平均水位也由原一米左右上升三十釐米,

並且上升持續。

 

月牙泉水月牙泉

 

F.I.R 《月牙灣》MV 拍攝

月牙泉 vs F.I.R. 月牙灣

 

月牙灣  X 鳴沙山

相映成趣

鳴沙山 X 月牙泉鳴沙山 X 月牙泉 暮色篇瑞雪辉映鸣沙山 银装素裹月牙泉


古城晚眺 (DunHuang City, now a replica as filming site)

敦煌古城爲漢敦煌郡治,

位于黨河中下遊綠洲腹地。

唐立沙州、元置沙州路、明設沙州衛,

其城址一脈相沿,未曾他遷。

 

據西北師大敦煌所李並成研究員考證推測,

可能是趙破奴從令居向西進軍兩千裏,

于漢元鼎六年(前11年),乃調集張掖、酒泉郡人力

修築敦煌城這一西陲要塞,

並築有敦煌綠洲外圍的土河、

塞城以及馬圈口堰水利樞紐。

 

今天的古城為

“仿宋沙洲城”、“敦煌電影城”,

是1987年爲中日合拍大型曆史故事片《敦煌》,

以宋代《清明上河圖》爲藍本,由日方出資,

參考中國古代建築風格精心設計、建造而成。

 

建築面積1.27萬平方米。

敦煌古城位于大漠戈壁上,

融千年西域民俗于一體,

城開東、西、南三門,城樓高聳;

城內由北宋時期的高昌、敦煌、甘州、興慶和汴梁

五條主要街道組成

點綴以不同地域的過街樓、佛廟、當鋪、

貨棧、絲綢店、酒肆、飯館、住宅等,

作爲拍攝用道具,

互爲背景,相輔相成。

 

敦煌古城再現了唐宋時期西北重鎮敦煌的雄姿,

被稱爲中國西部建築藝術的博物館,

具備拍攝古代西部國邊塞軍事片的獨特優勢,

現已成爲中國西部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

除《敦煌》一片外,

先後在這裏拍攝過

《封神演義》、《怒劍嘯狂沙》、《新龍門客棧》

《敦煌夜談》、《沙州王子》、《海市蜃樓》

等二十多部中外影視劇目。

現已成爲敦煌主要的遊覽參觀點。

敦煌“仿古”城敦煌古城


繡壤春耕之敦煌早春風光 (Spring Cultivation)

敦煌市耕地面積32萬畝,

草原面積57萬畝,天然林面積119萬畝,

另有可墾荒地406萬畝。

由于光照資源豐富,土質肥沃,

灌溉條件好,適合各種植物生長,

主要農作物有棉花、西瓜、甜瓜、蔬菜小麥、玉米等,

出名的野生藥材有鎖陽,枸杞,羅布麻,甘草等。

 

敦煌光照條件較爲優越,

由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強,晝夜溫差大,

是全省最大的棉花生産基地和瓜果之鄉。

年産各類優質水果2000多萬公斤,優質皮棉1.5萬噸。

敦煌農田


沙嶺晴鳴之敦煌鳴沙山 (Mingsha Hill, Humming Sand Hill)

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南五公裏處騰格裏沙漠邊緣。

沙峰起伏,

人們順坡滑落,便會發出轟鳴聲,

稱爲“沙嶺晴鳴”,爲敦煌八 景之一。

 

鳴沙山長40公裏、寬20公裏,

最高處約250米,全山積沙而成。

山峰陡峭,背如刀刃,山麓有翡翠般的月牙泉。

 

相傳,

這裏原是一塊水草豐美的綠洲,

漢代一位將軍率領大軍西征,

夜間遭敵軍的偷襲,

正當兩軍厮殺之際,

大風突起,

漫天黃沙將兩軍人馬全部埋入沙中,

于是這裏就有了鳴沙山。

據說,現在該沙山的沙鳴,就來自他們的頒殺之聲。

鸣沙山


在搜尋資料時

也找到了其他敦煌的奇景

不妨分享

 

雅丹地貌 (Yadan National Geologic Park)

是一種典型的風蝕性地貌。

“雅丹”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

由于風的磨蝕作用,

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較強的剝蝕作用,

並逐漸形成向裏凹的形態。

 

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層比較松散,

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

形成雅丹地貌,

有些地貌外觀如同古城堡,

俗稱魔鬼城。

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之金獅迎賓雅丹地貌 close-up view


敦煌漢長城遺址 (last Han outposts on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敦煌境內北端現存除堿墩子

至馬迷土的漢長城幹線外,

還有玉門關至陽關、陽關至黨河口、

馬迷土至彎腰墩的漢長城支線。

 

隨著兩千多年歲月的流逝和風雨流沙的破壞,

部分長城被夷爲平地,

多半長城保存下來。

其中玉門關西面黨谷隧一帶的長城保存較好,

地基寬3米,殘高3米,頂寬1米,

爲我國目前漢代長城保留最完整的-段。

 

西漢時,

中原王朝爲了對外抗禦匈奴騷擾,

加強邊塞建設,

對內安定百姓生活,鞏固中央集權,

以加強同中亞、西亞各國的貿易和友好往來,

由令居(今永登)開始,

經河西走廊張掖、額濟納旗、金塔、嘉峪關、玉門、安西等地,

到敦煌西湖的馬迷土建起了長城。

並將“亭”(烽隧)、“障”(較大的城堡和烽火台)修至

鹽澤(今羅布泊)樓蘭故國。

這便是漢長城。

漢長城遺址漢長城遺址 close-up view


西雲觀 (Xiyun Temple, Taoism Temple)

位於敦煌市西郊,

始建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

相傳很久以前,王母曾居敦煌三危山,

乘青鳥往來於瑤池之間,

因而東來紫氣,西呈祥雲,

登古城而晚眺,見霞光輝於垣西。

 

當地群眾遂集資修觀於斯,

命名為西雲觀(又名棲雲觀)。

西雲觀與三危山的王母樓、老君堂遙相對峙,

和月牙泉古廟群鼎足而立。

 

創建之初,有歇山頂式面闊三間的前、中殿各一座。

後經民國時期兩次續建,該觀內有殿宇七座,

錯落有致,壯麗雄偉;

南北斗樓聳立,高峻挺拔,

前後垂柳花亭,別有情趣。

觀內的《西遊記》故事彩色懸塑、魯班窗和花鳥屏風畫

在當地號稱三絕。

西云觀


白馬塔 (White Horse Pagoda)

坐落在甘肅省敦煌市沙州古城東隅。

始建于後秦,

現塔爲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3年-1844年)重建。

塔爲磚土結構,九級、高12米。

底層爲平面八角形塔台,

再上是三級折角重叠、土坯砌造的塔座,

再上爲仰蓮花瓣、覆缽塔身、塔脖子相輪、坡頂刹盤。

 

據傳,這座古塔是著名龜茲高僧鸠摩羅什

爲他的心愛坐騎白馬而建。

 

近年來,

白馬塔的周圍更是被綠地翠林爲圍繞,青瓦幽舍,

盡顯一片奇秀風光,

而白馬塔也自然成爲了敦煌一旅遊佳地。
敦煌白馬塔


“游后感”

今天之所以會“游到”敦煌

只因為無意看到一句

獨木舟vs陽關道

因而搜尋了陽關

好奇心驅使

得悉有“敦煌八景”

辦公室偷懶女王就

坐在電腦前

開始了她的“眼睛旅行”

 

西域一直都給人

一種遙遠神秘感

但對敦煌的實際理解

確實還太少

 

電視劇 電影里看得多

《火舞黃沙》 《錦衣衛》

那種大漠飛沙的情景

嘆為觀止的敦煌壁畫

 

半個奇妙旅程

百聞不如一見

求來日能一游

為人生刷新頁

電影錦衣衛

 

家常小菜 X 立即起筷:敦煌八大怪,好吃又奇怪

香水梨要放黑賣

驢肉黃面拽門外

漿水面條解暑快

風幹馍馍掰開曬

三九鎖陽人參賽

酒棗新鮮放不壞

羅布麻茶人人愛

榆錢也是一道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